欢迎访问歌谱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乐谱大全 > 合唱谱

阿佤人民唱新歌合唱谱

作者:歌谱网 来源:http://www.gepuwang.net/ 时间:2016-09-23
阿佤人民唱新歌合唱谱该歌谱演奏者为杨正仁,歌曲名称为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谱类型为合唱谱。据说《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解放军某部通讯兵战士杨正仁在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1964年的冬天,杨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设电线时,收集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佤族民歌《白鹇鸟》,这首民歌迅速点燃了杨正仁的创作热情,他便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经过一个月的创作,《阿佤人民唱新歌》终于脱稿,由他所在的部队宣传队排练演出,从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进了听众的心中。而有的采访者则又是另一种说法,说那是1964年的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至于创作时间,有的则说是“从冬到春,终于断断续续完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的则说,是一天完成的。创作灵感既有长期积累的水到渠成,也有瞬间的火花闪亮,创作过程有一气呵成,也有精打细磨,那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局外人似乎不好评说,最清楚此间情况的,当是杨正仁先生。

阿佤人民唱新歌合唱谱

创作背景

1964年在西盟指挥部队宣传队演唱。 
2006年8月11日,西盟阿佤山深处的岳宋乡岳宋村早早地就热闹起来,参加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学者来到村子里实地考察,村民们一边和专家学者共饮迎宾的水酒,一边载歌载舞:“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缘自西盟县,于六七十年代传遍全国。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一位身材清瘦、精神矍铄的学者显得有些激动,他就是40多年后重上阿佤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词曲作者——杨正仁。忽然,一位50多岁的佤族妇女从欢迎的队伍中奔了出来,她抓住杨正仁的手激动地连声说:“你还记得我吗?《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你教我唱的。当年你在我们村工作时教我们唱歌跳舞,还给我们讲白求恩、张思德的故事,我的名字叫楠岛”。说完,楠岛高兴地拉着杨正仁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杨正仁的眼眶湿润了,眼前发生的一切把思绪拉回到了40多年前。
同60年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从小生长在昆明的杨正仁也有一个当兵的梦想。在昆明师范学校上学时,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扛起我的小木枪》,没想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全班同学的喜爱。此后,他经常写歌给同学们唱。
1961年8月,18岁的杨正仁参军到部队,经过8天的艰苦旅途到了西盟。杨正仁当的是通讯兵,主要任务是架电话线,这使他有机会走遍了西盟佤山的大部分山寨。白天,他和战友忙着架线,晚上,他们就住在村民家。那时每个寨子的群众见到解放军都很高兴,大伙都要围着篝火打跳、歌舞,佤族群众被山泉水滋养的动人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杨正仁,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他每每听到,就一定把优美的旋律记录下来。杨正仁还作为工作队员到佤族寨子,帮助群众生产生活。岳宋村他就呆了一年,记得那时每天晚上都要开会,群众歌舞是开会的前奏。就这样,杨正仁收集到了大量的歌舞和器乐原生素材。
1963年,有一天午休,杨正仁躺在床上睡不着,便看起了表墙用的旧报纸,上面有一首没有标题的,歌颂军民关系的诗吸引了他: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解放帮阿佤搞生产/阿佤解放是一家;一根藤条开小花/一根藤条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阿佤解放是一家。读罢,杨正仁觉得它很像一首歌词,就琢磨着给它谱曲,快吃晚饭时,杨正仁用佤族“江山木罗”民歌的曲调给小诗谱了曲,并取名为《阿佤解放是一家》。这首歌参加了1964年的昆明战士文艺汇演,被当时的国防文工团看到,作为自己的曲目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获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作为《每周一歌》播出;杨正仁所在团的政委听到后,就组织全团收听;歌曲还被文化部出版的《战地新歌》收录,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了杨正仁。
1964年,杨正仁在班哲寨架线时又收集到一首旋律很美的民歌《白鹇鸟》,他的创作热情被激发起来,决定以它为蓝本进行新歌创作。杨正仁把佤族民歌原来的低旋律提高八度,进行再创作。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打磨,《阿佤人民唱新歌》就交给部队宣传队排练演出了。西盟县文工队也派人学习,到佤山各村寨演唱,由于歌曲表达了佤族群众的心声,旋律又很容易学习,很快,《阿佤人民唱新歌》成为佤山的“流行歌曲”。后来,这首歌被当时的红卫兵带到了昆明,杨正仁回家探亲时听到大街小巷都在唱自己的歌,很是惊喜了一番。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阿佤人民唱新歌》,从此,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这首歌知道了阿佤山,了解佤族。
1971年,杨正仁调到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进事专业创作。同年他就和同事一起创作了大型舞剧《含泪的缅桂花》,以及《景颇姑娘上大学》、《大学毕业回雪山》等一批优秀舞剧、曲目。杨正仁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云南丰厚的民族民间文艺的滋养,自己还要刻苦努力,向专业创作尽快转型。二胡、钢琴、小号等乐器不熟悉,他就拿出打硬仗的劲头来,每天跟在乐队里边听边看边学。并且不断地深入部队调研,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和题材。1982年,他创作的《草原之夜》在参加“八十年代新一辈”征歌中获奖,1983年,这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有时代感,风格别致的草原牧歌又获得第一届“晨钟奖”。1982年,其器乐曲《阿佤舞曲》以鲜亮的色彩为节日的佤山勾勒出一幅风情画。由此,杨正仁走上了一条用多种体裁多种风格进行创作的道路。1985年,杨正仁调到成都战旗歌舞团,加快了创作步伐。他参加创作的歌舞《西藏之光》获得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节目奖。40多年来,杨正仁发表、上演、广播或制成唱片音像带的各类作品达200多件次。获奖立功无数。他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6年在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表彰会上,荣获云南省文学艺术成就奖。
说到获奖,杨正仁笑着告诉我们,《阿佤人民唱新歌》1972年入选《战地新歌》第一集;1973年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获好评;1991年选入《红太阳》音像制品,影响甚广,至今仍在中国各地、缅甸、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传唱。但《阿佤人民唱新歌》从未获过任何奖,却是自己所有作品中最广为传唱的,社会影响面最广的。
1992年,在《红太阳》磁带发行300万盒,《阿佤人民唱新歌》发表28年后,杨正仁拿到了上海唱片公司寄来的第一笔稿费770元。到1994年,杨正仁共收到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稿费2000多元。1995年,杨正仁把这些稿费全部送到佤山,捐给了岳宋村和西盟县、沧源县的希望工程。他说:“感谢佤族人民教会我唱歌。”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把《阿佤人民唱新歌》定为县歌。同时,西盟县把杨正仁聘为佤文化顾问。
2001年,杨正仁退休,但他仍然在继续创作着。因为他永远要为人民唱新歌。
 

歌词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社会主义好 哎架起幸福桥
  哎...道路越走越宽阔 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
●山山岭岭哎歌声起红旗飘
  闪闪银锄落
  毛主席领导咱清清河水上山坡
  茶园绿油油 哎梯田翻金波
  哎...五彩花开千万朵 千万朵
  哎江三木罗
●各族人民哎团结紧向前进
  壮志震山河
  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
  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产党
  哎...阿佤人民唱新歌 唱新歌
  哎 江三木罗
  哎 江三木罗

相关歌谱

阿佤人民唱新歌胡琴乐谱热情版:阿佤人民唱新歌胡琴乐谱热情版该歌谱演奏者为杨正仁,歌曲名称为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谱类型为。据说《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解放军某部通讯兵战士杨正仁在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1964年的冬天,杨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设电线时,收集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佤族民歌《白鹇鸟》,这首民歌迅速点燃了杨正仁的创作热情,他便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经过一个月的创作,《阿佤人民唱新歌》终于脱稿,由他所在的部队宣传队排练演出,从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进了听众的心中。而有的采访者则又是另一种说法,说那1964年的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至于创作时间,有的则说是“从冬到春,终于断断续续完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的则说,是一天完成的。创作灵感既有长期积累的水到渠成,也有瞬间的火花闪亮,创作过程有一气呵成,也有精打细磨,那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局外人似乎不好评说,最清楚此间情况的,当是杨正仁先生。

阿佤人民唱新歌胡琴乐谱欢快版:阿佤人民唱新歌胡琴乐谱欢快版该歌谱演奏者为杨正仁,歌曲名称为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谱类型为。据说《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解放军某部通讯兵战士杨正仁在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1964年的冬天,杨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设电线时,收集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佤族民歌《白鹇鸟》,这首民歌迅速点燃了杨正仁的创作热情,他便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经过一个月的创作,《阿佤人民唱新歌》终于脱稿,由他所在的部队宣传队排练演出,从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进了听众的心中。而有的采访者则又是另一种说法,说那是1964年的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至于创作时间,有的则说是“从冬到春,终于断断续续完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的则说,是一天完成的。创作灵感既有长期积累的水到渠成,也有瞬间的火花闪亮,创作过程有一气呵成,也有精打细磨,那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局外人似乎不好评说,最清楚此间情况的,当是杨正仁先生。

阿佤人民唱新歌胡琴乐谱:阿佤人民唱新歌胡琴乐谱该歌谱演奏者为杨正仁,歌曲名称为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谱类型为。据说《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解放军某部通讯兵战士杨正仁在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1964年的冬天,杨正仁在佤族的班哲寨架设电线时,收集到一首旋律优美的佤族民歌《白鹇鸟》,这首民歌迅速点燃了杨正仁的创作热情,他便以《白鹇鸟》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经过一个月的创作,《阿佤人民唱新歌》终于脱稿,由他所在的部队宣传队排练演出,从此,《阿佤人民唱新歌》走进了听众的心中。而有的采访者则又是另一种说法,说那是1964年的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至于创作时间,有的则说是“从冬到春,终于断断续续完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有的则说,是一天完成的。创作灵感既有长期积累的水到渠成,也有瞬间的火花闪亮,创作过程有一气呵成,也有精打细磨,那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局外人似乎不好评说,最清楚此间情况的,当是杨正仁先生。

    标签: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