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歌谱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乐器资讯 > 二胡知识 > 名家 > 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作者:歌谱网 来源:http://www.gepuwang.net/ 时间:2015-06-13
歌曲名 演唱 作词 作曲 基调
id=30>

  华彦钧(1893年—1950年),小名阿炳,无锡市锡惠区东亭镇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是公认的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十七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是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阿炳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27年,无锡发生“四·一四”反革命事件,他当即编唱了《秦起血溅大雄宝殿》,揭露国民党右派血洗总工会、杀害秦起委员长的暴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1939年,他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1947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阿炳于1950年12月12日病逝,终年57岁,葬于无锡灿山明阳观旁的道士墓地,1983年4月,移葬锡惠公园映山湖畔。1993年11月,在墓前立阿炳铜像一座。位于无锡崇安寺东侧的阿炳故居也于1994年1月开放。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他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