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歌谱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乐器资讯 > 古琴 > 名曲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作者:歌谱网 来源:http://www.gepuwang.net/ 时间:2015-06-12
歌曲名 演唱 作词 作曲 基调
id=1362>

    《高山流水》是一首气势磅礴、历史悠久的古琴曲。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琴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因《高山流水》一曲而结为知音的动人故事,更给这首古曲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因此,此曲既是一曲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又成为挚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今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神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冯彤云传谱、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其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但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因此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第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第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整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古琴演奏滚、拂、绰、注等技法,生动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流水形象。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水流从上游高山大谷溪涧泉瀑中,源源不断飞奔而下,响彻空山。涓涓细流渐渐汇成洪流一泻千里,直至波涛汹涌的大海,其势触人惊心动魄。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摔琴谢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标签: